渔具包用品网

走进南北石窟寺:揭秘古代艺术的奥秘

发表时间: 2024-12-14 22:10

走进南北石窟寺:揭秘古代艺术的奥秘

罗汉洞石窟

出行的计划

月初计划利用周末两天时间去看南石窟寺北石窟寺,这两处石窟寺为北魏将领奚康生平定泾州沙门刘慧汪之乱后所开凿,如今分属平凉市泾川县与庆阳市西峰区。

泾川的行程安排较密,除南石窟寺外,还准备去看罗汉洞石窟、丈八寺石窟与王母宫石窟庆阳则只去北石窟寺。因是周末出游,只能把行程密集的泾川之行放在周六,庆阳之行放在周日,这样周一上班前能获得比较充分的休息。

规划路线时发现,尽管有从西安平凉西平铁路途经泾川,但这条线路上并没有一趟能够贯穿全线的列车车次。西安往平凉方向去的列车均走陇海线,从宝鸡往西北经陇县到平凉。西平铁路上,西安往西的一班列车,最远到长武,而从平凉开过来的列车,过泾川,最远到长庆桥。长武与长庆桥分属陕甘两省,之间约十五公里的铁路线路就成了断头路,无法衔接。研究了路线之后,最终决定周五晚上从西安乘火车出发,凌晨到平凉,再由平凉转至泾川,这样的话就周六就能有一个时间充裕的白天,周日再由庆阳乘高铁回西安。

王母宫石窟、南石窟寺、丈八寺石窟、罗汉洞石窟均在泾川县城附近,自西向东分布于泾河两岸。泾川号称境内有百里石窟长廊,我所去的只是规模较大,方便到达的几处。地图上公交线路显示有条泾川旅游专线,可达南石窟寺。幸而没照地图指示去等这趟公交,后来去南石窟寺,问里边的文管员老师才得知这趟公交早就停了。

安定大桥沟通了泾川县城北新区与泾河南岸的旧城区

安定大桥上西望回中山

泾川汽车站

我的打算是:坐泾川到长庆桥的班车,先到罗汉洞,再由罗汉洞往西,经丈八寺、南石窟寺、最终到王母宫。约早八点出泾川站,径直南行,由安定大桥过泾河,至泾川县汽车站。甫一进站,就看到去往长庆桥的班车。问售票员阿姨几点发车?阿姨答道:“八点四十!”此地口音与方言几乎与西府一致,甚感亲切。时间还来得及吃顿早饭。

罗汉洞石窟、丈八寺石窟

班车沿泾河南岸的312国道(原西兰公路)往东开行。不到半小时,透过车窗就看到了矮平的山崖间的孔洞,售票员阿姨热心地帮我指示司机师傅:“在景区路口停车!”其实此处尚未辟为景区,不过近年经过修缮,通往石窟的土路铺满了石子,石窟保护范围内也已被刷了绿漆的铁网圈了起来。

罗汉洞石窟

通往罗汉洞下层石窟的道路

罗汉洞下层石窟残存的坐佛

罗汉洞石窟大立佛

罗汉洞石窟大立佛

罗汉洞石窟北面泾河,以东西方向分上下两层排布在山崖间,西端有一大立佛,为石胎泥塑,甚残破。通往下层石窟的路途几乎被野草淹没,没走几步,双腿各被剌出一条血痕。下层的窟龛较少,有一窟尚存坐佛二身。

折返回大立佛,稍向上,到上层石窟入口处,系一西向洞口。通过带锁的铁门,由此进入崖边甬道,这条甬道东西向连通了上层的十余个方形洞窟。有一段甬道完全包含在山体内,仅在窟口处开明窗,这似乎就是罗汉洞石窟原本的模样。

包含在山体内的甬道

站在洞窟内向外看甬道与明窗

清霄洞墨书匾额

墨书题记

现在部分窟龛裸露于山体之外,可能是因山体崩毁所致。如罗汉洞石窟中最为可观的中央大窟,不仅裸露在外,就连窟前甬道也崩毁无存,早先仅凭凌空架设的木板才得以通行,近来此处甬道经过修缮,危险处也加设了栏杆,就安全多了。

罗汉洞石窟多为空窟,窟内四壁原有的壁画与题记和破坏性的刻划混杂在一起,留下一面面斑驳的白墙。回头看洞口处,壁上有墨书题写的匾额“清霄洞”三字。1925年陈万里在寻找南石窟寺的途中曾到访此处,他在《西行日记》中写道:“远望石窟颇多,以为必有可观,所谓南石窟寺其在此欤?即之,佛像皆新塑,且有道家神像,颇为失望。”

“清霄洞”三字上款为:“献 重修清宵宝洞诸神宫敬 立”,下款为:“□(时)光绪二十年五月吉日功竣”。这些遭到损毁的壁画与题记应是晚清重饰洞窟的遗物。又有一窟的题记颇引人驻目:“同治元年……又是天灾兵……可怜人民饿死……扫安□(犭回)犭匪……百姓安静天□升平况二十余年中……”。

罗汉洞石窟中央大窟

四根立柱朝向佛坛内的一面菩萨塑像均被凿毁

四根立柱朝向佛坛外的一面天王塑像身躯尚存

天王塑像

天王塑像

天王塑像

天王塑像

罗汉洞石窟中央大窟窟顶东北角

罗汉洞石窟中央大窟西壁浮塑

高塔耸立在山水中

佛陀为诸弟子说法

罗汉洞石窟的中央大窟遗存有精美的宋代浮塑,站在山下远远就能望到此窟的方形立柱。再走近些,目光便会被立柱上残存的天王浮塑所吸引。此窟为中心佛坛窟,中央设一方形坛基,四周留有通道供信徒右绕礼拜,坛基四角有方形立柱直通窟顶,立柱四面有浮塑,四根立柱,共计塑有八身天王像、八身菩萨像。立柱对佛坛外的两面为天王塑像,天王面部多被凿毁,残存身躯。立柱对佛坛内的两面为菩萨塑像,均被凿毁,只余背光。窟内东壁有一部分浮塑壁画尚存:一座高塔耸立在山水间,佛陀于树下为诸弟子说法。

沿312国道稍西行,遇一小桥,向北可越过泾河

小桥极窄,又没有护栏

丈八寺石窟

丈八寺石窟

丈八寺石窟

丈八寺石窟

约十点走出罗汉洞石窟,前往丈八寺石窟。丈八寺石窟在泾河北岸,距罗汉洞约3公里,两处石窟遥遥相望。我打算步行前往,沿312国道稍西行,遇一小桥,由此向北越过泾河。小桥没有护栏,也不宽敞,大概只容一辆车通行。有位阿姨骑着自行车摇摇晃晃从我身边擦身而过,我真怕她一不小心掉进河中。过河不远,走到泾河北岸的北大路上,这条公路沿泾河北岸向东西方向展开,贯穿泾川全县。路况不错,但很少有往来的车辆。沿这条路往西,可直抵丈八寺石窟与南石窟寺。

十点半,到达丈八寺石窟,石窟同样被铁制的保护网圈起来了。有位村民过路,告诉我,可以从山后先爬上山,再从山上下来,想想还是算了。绕着铁丝网转了一圈,只看到密林后山体上的孔洞。

沿北大路西行

山崖间无名小窟

沿北大路继续步行向西,此距南石窟寺约3.5公里。途中山崖间偶尔也能见到一些无名小窟,但都空空如也。

南石窟寺

沿北大路到达南石窟寺入口

南石窟寺

十一点半,到达南石窟寺。南石窟寺进入近现代学人的视野是因一方南石窟寺之碑。据民国二十四年《重修镇原县志》石窟寺条:1902年,叶昌炽按试泾州,“属州牧访南石窟寺碑,获于土中,移置学宫。”此碑拓片得以渐次流传。鲁迅即于1919年在琉璃厂先后购得南石窟寺之碑碑阳与碑阴的拓片。1925年,陈万里在西安碑林购得此碑拓片,因而踏上了寻找南石窟寺的道路。

南石窟寺之碑落款记云:“大魏永平三年岁在庚寅四月壬寅朔十四日乙卯使持节都督泾州诸军事平西将军兼华泾二州刺史安武县开国男奚康生造。”奚康生平定刘慧汪之乱事在永平二年(公元509年),南石窟寺即于次年(公元510年)开凿。

南石窟寺1号窟

南石窟寺1号窟窟门前力士

南石窟寺1号窟窟门前力士

南石窟寺规模不大,东西方向排布了五个窟龛,有两个洞窟,即1号窟与4号窟。其余皆为摩崖小龛,风化严重。文管员老师正在陪一对夫妻参观1号窟,以至无人售票

1号窟即是奚康生所造窟。窟门左右各雕一身高大的力士像,但风化严重,形体不具,只有一点精神在。我一气登上台阶,进入洞窟,现场买了票,票价二十元。

南石窟寺1号窟内

1号窟北壁

1号窟北壁

1号窟北壁正中立佛像

1号窟南壁西侧交脚弥勒坐像

1号窟西壁

1号窟东壁

1号窟南壁东侧交脚弥勒坐像

1号窟窟顶东北角佛传故事浮雕,右侧为阿私陀占相

窟内仅凭窟门与门上的明窗取光,得眼睛稍稍适应一下黑暗的环境才能看得清楚一些。1号窟平面呈长方形,环以七身高大的立佛,北壁有三躯,东、西壁各二躯,间有胁侍菩萨。南壁窟门左右则各有交脚弥勒坐像一躯,这表现的正是佛教中过去佛、现在佛与未来佛的观念。窟顶风化严重,但还是残留了一点佛传故事浮雕,殊为难得。4号窟开凿于唐代,北壁供奉有菩萨像与弟子像,左右塑有十六罗汉,皆为近世重饰。

泾川县博物馆、王母宫石窟

出南石窟寺,向南越过泾河,到312国道路口候车。十来分钟就赶上一趟从长庆桥过来的班车,这条客运线路往来十分频繁。

泾川街市

泾川县城隍庙前殿

泾川佛教文物菁华展

泾川佛教文物菁华展

泾川佛教文物菁华展

泾川佛教文物菁华展

泾川佛教文物菁华展

泾川佛教文物菁华展

泾川佛教文物菁华展

泾川佛教文物菁华展

十二点半,返回泾川县城。前往泾川县博物馆,博物馆设在县城隍庙旧址,尚存二殿,皆是明代建筑,其中前殿为歇山顶,面阔五间。博物馆内设有泾川佛教文物菁华展,展出的文物以宋代龙兴寺遗址出土的窖藏文物为主。

出泾川县博物馆,匆匆吃过午饭,即去王母宫石窟。这是泾川之行的最后一个目的地。王母宫石窟坐西朝东,开凿于回中山下。此窟开凿年代要早于南石窟寺。温玉成、暨志远等学者根据赵明诚金石录》中对“后魏化政寺石窟铭”的记录判断王母宫石窟极有可能就是抱嶷所开凿的化政寺石窟。

抱嶷活跃于北魏文明太后与孝文帝执政的时代,本为泾州人,幼时坐罪没入宫内,以宦官的身份获得了文明太后及孝文帝的垂青。后来以老疾乞外禄,孝文帝以为泾州刺史。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南征”时,抱嶷受诏前往洛阳,迁都事成,“军回还州……后数年,卒于州。”则抱嶷在泾州开窟至晚不过公元500年前后,这正与王母宫石窟所体现的时代特征相对应。

中心塔柱东面下层大龛

中心塔柱东面下层大龛

中心塔柱南面下层大龛:释迦多宝二佛并坐

后世泥塑重装

“面具”剥落之后

中心塔柱东面下层大龛上方

中心塔柱西南角白象驼塔

中心塔柱西南角白象驼塔

中心塔柱西面下层大龛

中心塔柱北面下层大龛

南壁遗塑

西壁三佛坐像

北壁遗塑

王母宫石窟是一座中心塔柱窟,石窟前室已崩毁,为新修建的阁楼式建筑所包裹。站在石窟前,开门见山,就能看到塔柱东面下层大龛中的坐佛。从左侧甬道进入石窟,窟内空间甚大,中心塔柱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八角形,分八面,每面一龛。下层为方形,分四面,每面一龛。塔柱四角各有一白象驮塔,为五塔形制。塔柱南面下层大龛为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此龛甚有趣,曾为后世泥塑重饰,左侧坐佛仍保留有泥塑,像是民间所崇拜的什么“娘娘”,右侧坐佛面部的泥塑则已剥落,露出本来的模样,极类云冈二期造像。窟内西壁塑有三佛,居中一佛跌跏趺坐,左右二佛为倚坐。因累世重装,一层一层的泥塑裹上去,比例失调,面目俗媚,显得一副庸短黯弱的样子。

出王母宫石窟,赶往泾川汽车站,此时不过两点四十分。买到了三点半去西峰的车票,这是当天最后一趟班车,票价三十元。这条线路的车次并不多,且是由平凉至西峰的过路车。门口有黑车司机一直在喊:“西峰走不走,六十一位,就差一个人!”

北石窟寺

五点到庆阳,本想去车站窗口打听去北石窟寺的客车班次,结果大厅空无一人。在网上查得,从市内去北石窟寺可以乘坐庆阳到镇原的班车。

第二天,吃过早饭,约八点十分。不想去汽车站碰运气,于是打算乘网约车往北石窟寺,司机接单速度很快,路程二十五公里,约半小时到达,花费五十元。北石窟寺开凿在蒲河茹河交汇处南北向的山体上,坐东面西。除北魏时期奚康生开凿的165窟之外,自北魏至宋代,均有开窟活动,规模要比南石窟寺大得多。

早在1925年,陈万里寻访南石窟寺时就判断:“既有所谓南石窟寺,则必有北石窟寺与之相对。”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重修镇原县志》石窟寺条的案语云:“镇原石窟寺在泾州之北,是为北石窟寺。泾州南(误,应为东)十五里永宁里王家沟地方亦有石窟寺,是为南石窟寺。”1959年,甘肃省进行文物普查时,北石窟寺才渐为人知,学者们在257窟中武周证圣元年的发愿文题记中发现了“宁州北石窟寺”的字样:发愿人奉义县令安守筠“为世代父母见存眷属及十界苍生于宁州北石窟寺造窟一所……”

不同于南石窟寺,北石窟寺并未留存有确切的开窟年代。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 《重修石窟寺诸神庙碑记》推测北石窟寺创建于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碑文云:“今原州之东,有石窟寺焉。粤稽厥初,盖创自元魏永平二年,泾原节度使奚侯创建。其泉石清幽,境况奇幻,龛像宏壮,阁楼严峻,似有非人力所为者。迄今历千有余年。代有补葺而无所考验,惟有宋时绍圣初年重修之绩记于石碑,然断蚀磨灭,十亡八九……。”

165窟窟门前的力士

密密麻麻的脚手架

165窟东壁

165窟东壁中央立佛

165窟东壁中央立佛北侧胁侍菩萨

165窟东壁中央立佛南侧胁侍菩萨

165窟东壁北侧立佛及胁侍菩萨

165窟东壁南侧立佛及南壁立佛

165窟西壁北侧阿修罗

165窟西壁南侧骑象菩萨

165窟西壁南侧骑象菩萨

165窟窟内明代灯柱

165窟窟内明窗

北石窟寺的山体前搭满了脚手架,撑起了雨棚,十分影响观感。尤其是当我看到165窟窟门前那两身本该神气十足的力士,躲在密密麻麻的脚手架后,顿觉失落。但也清楚,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之前的一场暴雨导致165窟渗水,窟内西壁北侧的一身交脚弥勒坐像遭到破坏,目前依靠脚手架支撑保护。北石窟寺165窟与南石窟寺1号窟的形制与题材大体相类,不过北石窟寺165窟的遗存要比南石窟寺1号窟更丰富一些,除七佛与弥勒造像及窟顶残存的浮雕外,165窟西壁窟门两侧交脚弥勒坐像旁多出了一尊骑象菩萨与阿修罗天。165窟后代的遗迹更多了,比如窟门两壁历代游人题刻、骑象菩萨后壁上的元代线刻供养人、洞窟中央的明代八棱形灯柱,刻有:“大明国陕西平凉府镇原县五泉里人/太明正德元年正月十五日卯時立/若有不善男女专心盗油永堕地狱托生禽兽。”

165窟西壁南侧交脚弥勒坐像及南壁西端飞天浮雕

165窟西壁南侧交脚弥勒坐像

窟门开向西面的北石窟寺165窟,要比窟门开向南面的南石窟寺1号窟光线弱许多,更不用说还有雨棚的遮挡。尤其是在早晨,窟内漆黑。旁边有位讲解员将手电筒照向南侧交脚弥勒坐像时,南壁上的一身飞天浮雕也被照亮,这身飞天体格壮硕,探身向下,飘带随身飞舞,有朴拙之致。

222窟南壁布满小龛

244龛(北魏)

135龛(西魏

234龛(唐)

除165窟之外,北石窟寺还向游客开放222窟、240窟两座洞窟。240窟是北周时期的作品,部分塑像仍保留有清代的泥塑。不同于在王母宫石窟见识到的清代重塑作品的黯弱,此窟清代重塑的作品看上去十分诙谐。222窟为盛唐时期的作品,正壁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南北两壁小龛密布,不由让我想起彬州大佛寺石窟的千佛洞,也是如此。

十点十分出北石窟寺,到路口候车。这个时候网约车就不灵了,只能等候过路客车或出租车。没几分钟,过来一辆出租,车上本有乘客,司机愿意捎我一段,到庆阳站,花费20元。我取消了网约车的订单,打开12306,买到十一点零四分回西安的火车票,车程一小时零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