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0-15 14:53
王长珠:寺前王记羊肉创始人
寺前王记羊肉始于1982年,创始人王长珠1951年从河南逃荒来到此地,先在街上一农户家中帮忙打短工,52年来到袁子兴饭店干杂工,并跟上吴法定师傅开始学杀羊、煮肉、上案,【注:吴法定,黄龙县人,以擅长作水盆羊肉,活跃在壶梯山下的城乡饭店献艺传徒。】从此,获得其法,通此窍门,手握一绝。
1956年公私合营后变为寺前供销社食堂职工,便亲自支锅,独掌肉案,开门营业,虽然名义上不是“王记”水盆,但实质上就是“王技”羊肉。58年在他的引荐下未婚妻梁玉珍,也从豫处来到了秦地,在食堂先干起了跑堂,后也转入了卖羊肉的行当里。
那时候,活羊主要从黄龙山一带和洛川那里买,那里的羊不但多,而且大,一只羊平均杀下来都在五六十斤肉。最多一次要赶上百十来只,一般也要吆上三五十只,不然吆的太少了就划算不过来。一群羊先杀那只,也有规律。一般是先杀老后杀小,先杀肥后杀瘦,先杀山猴后杀绵羊。这样小羊便喂大,瘦羊也就喂肥了。羯子羊是羊中上品。端午后和六月六前先杀山羊,山羊肉膻味小,随后再杀绵羊,那膻味已被那香味完全淹没了。
每天下午四五点钟开始杀羊,就领着徒弟们,在圈里选好要杀的羊,逮住腿放倒,先放血,后剥皮,再翻肠净肚,将羊肉卸成八大块,晚上九点左右开始下锅,他泡上一壶浓浓的贡尖酽茶,抽着又黑又粗的卷烟,以便止嗑解乏。由于常年累月的站立,患下了腿痛疼的严重职业病。一会儿站着将沸水中的杂沫打捞干净,然后取出肉再后换上净水入锅,用大火烧沸, 直至将杂沫弄得干干净净。一会儿又坐下,一直坚守在锅台边,观察着锅里的动态,把握着火候和水温,确保煮肉环节的质量。煮肉一般需三小时左右的温火,才可捞出肉品,并根椐羊的口齿,调节加工用火时间。调料以小香为主, 另配十几种调料和中药料, 肉在锅中不能翻动, 一直闷煮到熟, 其调料味全浸入在肉和汤中。
黎明三四点左右,开始烧火热锅, 启炉打馍,卸开铺板门, 挂起遮阳帐, 紧上了围裙,夫妻两人同时上阵,一人操刀切肉, 一人撑勺灌汤,供销社的羊肉馆,完全成了他们的夫妻档。
几十年来,始终坚持加水必加老汤的秘诀和老传统, 保持着开锅汤与关门肉的味道一样鲜美,一样味纯,在县南镰山一带享有盛名。加之,她干过跑堂,又天生下了一个好嘴巴,能说会道,客人一进门,就吆吃吆喝吆坐下,端肉端汤端馍盘,跑东跑西跑遍桌,堂里堂外堂中窜,张口一串串,闭觜一段段,句句韵足味美,话话情深暖心。特别逢上古会,卖羊肉的不由得就扎起了对台戏,她更是以女性的风姿,流畅的话语,丰富的叫卖,引人入胜,令人叫绝,成为交流会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他们承包了供销社的北门食堂,一家人又卖起了羊肉,开始慢慢地培养儿媳宋玉梅学艺,在技术的行当里,师傅带徒弟都很保守,往往要留上一手,总害怕徒弟抢了自己的饭碗。而他们是一家人,那肯定是真心无私地传艺了。尽管如此,有时还是不放手,害怕儿媳没有真正学到手,倒了牌子,毁了名声,一直到教会操手,完全掌握了,才让她放手去干。因此,始终保持着原汁原味原手艺,吃客吃家吃王记。
1987年店移路东,108国道旁,名为交通羊肉馆。从此,羊肉馆正式姓王了!随着来往的车辆,王记羊肉开始也远走他乡。1997年举家迁往县城,在四路口重操旧业,先后以西振、王记、镰山为名,2016年3月更名为寺前王记羊肉馆了!
如今巾帼不须眉,宋玉梅己成为为数不多的羊肉师傅,继承了王记羊肉的老传统,保持了肉鲜汤清饼大脆黄两张皮的型状和好味道。
只所以能在水盆里的县城立足于近20年,就足以说明了寺前王记羊肉的独道之处。
它美,美在手艺上;它香,香在品质上;它好,好在人脉上。王记羊肉虽然今天不是王,但它想称王,想争王中王。因为,它从五十年代至今,门一开就是半世纪,肉一卖就是一辈子!有创王的基础和条件,它要像创始人自己的名字一样,成为水盆里长明不熄的一颗夜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