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具包用品网

太极拳前辈警告:低架练习害人不浅!

发表时间: 2024-12-04 14:46

太极拳前辈警告:低架练习害人不浅!

那天和一位‬朋友、也是‬一位‬太极拳‬前辈‬谈起打太极拳,应该是高架,还是中架,还是应该打低架。

这位‬朋友跟我说:太极拳练这个低架子就是一个陷阱,就是个坑,害人不浅。

我对他的说法不置可否,我陈氏太极拳练的就是低架,我若反驳他,显得自己自大‬不谦虚。认同他,那怎么可能呢,我练低架都二十多年了,怎么可能认同他的说法。

我嘴上不说,心里其实想说:你自己不肯‬吃苦‬,功夫不到家,势子杀不下去,练不了低架,就贬低低架,也是酸葡萄的德行。

我记得马虹也有过这种牢骚,马虹是我见到的、成名的太极名人当中,唯一一个练低架的。

很多人说他这样练没功夫。

马虹说:说练低架不好的那些人,当年跟着陈照奎老师学拳时,学的都是低架,现在他们怎么反过来说练低架不出功夫呢。

马虹是个文人,说话比较温和,但是明眼人都知道,话里的意思就是那些人是吃不了苦,功夫不到家,练不了低架。

那位朋友见我不置可否,就解释说:你说你也看过不少太极拳的书,你看看建国前的那些太极拳大师们,杨澄甫吴鉴泉董英杰、陈微明,陈发科,看他们所练习的太极拳的拳照,除了陈发科有点低之外,其他有谁是低架子的?都是中高架。

甚至其他内家拳的大师,孙禄堂等等,都是高架、小架。

是那些大师们功力不够吗?显然不是,他们的拳照肯定是自己满意才发表出来的。

就像我们现在看到民国时期的达官显贵的穿着,有些感觉很土,其实这只是我们现在的眼光,在当时‬,那是相当‬华贵而时尚的。

我插了一句:不是吧,有传闻,说过去的太极拳大师能在八仙桌底下打拳。说这是有功夫的表现,也就是说,低架子打拳显功夫。

朋友一笑:传武的传闻轶事千万‬别当回事,很多都有夸张和‬演绎的成分,你就当个故事看看就可以了,不可当真,不可推敲。

你想想,八仙桌能有多高?90公分。一个正常身高的男子,坐在桌子底下,头都未必挺得直。他怎么打拳?除了仆步,只能蹲着。马步、弓步、虚步根本做不了,非要做,也只能撅着屁股、哈着腰。那么,这拳打的又有什么意义?

朋友这话我倒是有点赞同。我前阵子看过一篇关于螳螂拳宗师梁学香的文章,说梁学香参加一场寿宴,客人们得知来了一位功夫高手,都鼓动他表演一套螳螂拳给老寿星助助兴。梁学香也不推辞,正好眼前有一张八仙桌,于是梁学香就在八仙桌底下打了一套螳螂拳,在那逼仄的一米见方的空间里,梁学香闪现腾挪,勾挂劈砍,一套螳螂拳下来,让众人折服。

螳螂拳

看了这篇文章,我当时心里就想,为啥要在八仙桌底下打拳?是主家场地有限?还是桌子上都摆满了酒菜?客人还没坐下就上菜,不合规矩吧。

编故事也不动动脑子,你说在八仙桌上打一套螳螂拳,那还说的过去,南方有拳种,江南船拳,一套小洪拳,就可以在八仙桌上打完。

船拳

可是说在八仙桌底下打拳,那就有点扯了。先不说别的,就说让‬别人怎么看?戏台为什么要高搭高建,就是为了让大家都看得到,你拱桌子底下,谁能看的见?这是寿宴,不是一桌两桌,这都不符合情理。

还有,螳螂拳,就我学的这些常规套路,和我见过的套路,除非几岁的幼童,一个正常的成年男子,别说在八仙桌子底下打一套拳,就是在八仙桌底下摆个式子都不可能。

那么狭小的空间,还能闪展腾挪,那身形,柔术大师都做不到,除非是水獭河狸猫鼬,人类是万万做不到的。

其实,我之前在网上看过‬一个瘦瘦小小的人、蹲着打太极拳,甚至还能蹲着做摆莲、二起脚。

我试了试,蹲着做步型转换也没什么难的,无非就是仆步,跌叉,柔韧性稍微好点,做起来毫不费力。就是摆莲、二起脚做不来。我‬这是没练过,我觉得,要是想做,任何一个武生、甚至二人转演员都能‬轻松‬玩的来。这是技巧。

而且蹲着练拳是一点也不累,我们都知道,站累了,蹲着歇会儿,没听说谁站累了,扎个马步歇会儿。

这些都是唬人的小把戏,因为剑走偏峰,不走寻常路,让大家觉得新奇。就跟打乒乓球的丁松,他的削球,一开始很是神奇,很见效,现在这种打法是少了吧,大家还是在常规技术上下功夫。

其实很多所谓的功夫,对于实战、养生,都是毫无意义的,比如叶问蹲、太极蹲(后插腿低势平衡),把它归为杂耍柔术倒很合适。

后插腿平衡

顺便说个笑话,二十‬几年‬前‬,看《武林风》,民间功夫擂台,武林风太极功夫第一人王占军表演了一个功夫,翻滚肚皮。

我第一次看这种表演,大为惊叹,这是真气涌动啊‬,太极真的能练出真功夫啊。

我之前对太极的功夫还是半信半疑,现在眼见为实,不得不信

第二天跟俺练拳场地的一位太极推手高手说这事。

他很不以为然,说这有什么,我也会。

然后就翻滚他的大肚皮,他是个大胖子,那肚子翻滚的跟王占军一样。

我佩服的不得了,确实他推手很厉害。

他又说,俺闺女也会,这不是什么功夫,很太极也没关系。

后来,视频看多了,发现练瑜伽的、跳肚皮舞的,很多都会滚肚皮,而且还是横着滚,竖着滚,变着花样的滚。

我当时也真是少见多怪,还以为那是真气在丹田涌动呢。

朋友接着说:太极讲究的是手要柔要灵,胯要开要松,裆要圆要撑。

圆裆,不在于腿劈的多开,在于胯的松,胯一开,即便是小架,裆也是圆的。胯不开,即便是大劈叉,裆也是尖的。

太极拳的桩功,无极桩、三体桩,都是高架,不像少林拳那样四平大马。太极等内家拳强调的是:其根在脚,发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这是立柱顶千金的理论,如果架子太低,力不整,合不到一起,效果会大打折扣。所以低架子并不符合太极拳的理论。

太极拳不以腿法见长,不像其他武术,有踢抽盘跪过,窜蹦跳跃扭。

太极拳讲的是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这都是手上的功夫,太极的功夫主要也体现在手上,所谓功夫上手,形于手指。

腿法步型只是根基,稳固就行。就像火炮一样,底盘稳固就行,不过多追求其机动性。强大的火力性能才是它的主要功能。

所以,现在太极,过多研究腿脚上的技巧,裆走这弧,裆走那弧,更有人用现在的人体解剖学来讲解,这是钻牛角尖。

你想想,太极创拳时,是什么年代,最近也是明朝吧,那时,不管是哪位大师,他们怎么可能懂的人体解剖。太极很多的概念都有“意”的成分,是抽象的,非具体量化的。

有些东西没必要去过多解读,比如普通走路,我们自然行走都会,不是模特步,不是正步,所以基本不用专门去学去练。如果你专门制定一个标准,怎么抬脚,怎么落脚,怎么摆臂,那得多别扭。

我插了一句:其实有一些技法就是力学的原理。我老师说,他们师兄弟当中,学的最好的是一位工程师,力学学的好,对太极拳理解的更透彻。

朋友说:我不否认,力学可以解释一些现象,但力学不可能解释全部现象。

太极不是玄学,我们不去神化它,但有些东西确实以目前的科学解释不了。

晨练到点儿,聊天就此打住。

回家想想,这位朋友说的,有认同的,也有不认同的。

我学陈氏太极拳时,虽然是半路出家,但我有多年长拳的基础,所以老师总是更多的要求我势子放的低一些、再低一些。

就这样,陈氏太极拳,我一直低架练了二十多年。

我看过很多陈氏太极拳大师级视频,除了马虹,低架练拳的并不多。

但是,武术运动员打的太极,都是低架。

其实我对那些大师的高拳架一直有疑惑,我有时候再想,为什么会这样?是不是那些所谓的太极拳名家大师,只是有幸遇到宗师,得到了真传,或者说是成了嫡传。而他们习武资质其实并不高,远不如那些运动员。他们只是有幸站在了高人的肩膀上,沾了前人的光。

运动员都是层层选拔,百里挑一,千里挑一,都是最优秀的人才。所以那些名家的拳架不如运动员也可以理解。至于嫡传的是功夫还是体操,没有经过实战检验,这还真不好说。

但是,我又看到陈鑫的《陈氏太极拳图说》里的拳架,也不是低架。陈子明的《陈氏世传太极拳术》,他的拳照也不是低架。

陈发科的拳架确实漂亮,舒展大方,比陈子明的好看,可惜没有视频。

虽然陈发科的拳架很低,但也远不如现在太极拳冠军打的低。

他俩的拳架,是陈氏太极拳能看到的最早的拳架,也是最有名的人物。

倒是陈发科的儿子陈照奎,那唯一的一小段视频,掩手红锤,架很低。

我有时候想,陈氏太极拳是不是自陈照奎开始,才往低架走了?

不过我看视频,有人说,陈家沟五层功夫,五层架,小孩练的都是铺地架。不知是真是假。

看过一些大师的视频,基本可以肯定,陈照奎对陈氏太极拳拳架修改挺大的。现在新架一路二路都是陈照奎定型的。

现在又出来比低架更低的拳架,叫贴地架、落地架、铺地架。

我在网上看过几个人练的,但是我觉得唯有刘金全的赵堡太极打得行云流水,力与柔的完美结合,是真见功夫,在太极拳演练上,算得上登峰造极了。

看看他的大腿就知道了,比举重运动员还强壮。

就贴地架来说,目前无出其右者。大概就很泰森一样,不可复制。

其他人练的就跟腿有伤残站不起来一样,在地上顾涌顾涌,看着就闹心。感觉就跟泰森摇似的,泰森摇,躲过一拳又一拳,你摇,撞上一拳又一拳。没有那个天赋,还不如好好的,正正规规的打拳。

话扯远了,还是说说,太极拳应该打高架还是低架。

以我二十多年的陈太低架习练感受,我当然觉得低架是吃功夫的。

我曾经多次说练陈氏太极拳减肥,好多人都说那是胡扯。其实你好好的打一遍低架陈氏太极,就明白了。那是真的很吃功夫,就是数九寒天,也是练出一身汗。

当然你要是架子高着打,那一点力都不费。

不过我有时也会练高架,比如这天兴奋度不高,不想动弹了。或者时间紧,不能好好锻炼,只是走走拳架。还有就是在家里练练,那我就打高架。

打高架也有很多优点,一是,不用分心考虑步型的事,可以把注意力都用在手上。二是,上身更灵活机动。两脚与肩同宽,你旋转腰的时候,你的腿、脚、膝盖是可以稳固,不做位移,没有形变。而你的上身可以灵活自如的转动。这样的话对你的膝盖也是一种保护。

转腰扭胯,脚、小腿、膝盖都可以不动,不发生形变位移,就像坦克似的,下面不动,光炮塔旋转就行了。

要是低架的话,你想转,也转不了那么大的幅度。强行扭转的话,会有裆的位移,带动你的膝盖,你的脚、胯、臀部,这些都会有很大的位移变化。

陈氏太极拳最为人诟病的就是膝盖晃来扭去,说是伤膝盖的元凶。当然,这不是太极拳的错,也不是低架的错,是你老师没给你做好示范动作。你练错了。

我这里不是在说,晃来扭去伤膝盖,是说你下肢‬力量‬不足‬的话‬,晃来扭去,容易让你的下盘飘浮,根不稳,不须‬用外力,自己就容易失去重心。

所以,低架难练,但低架真见‬功夫。

还得说刘金全,你看他打拳时,脚就跟扎进地里一样,太稳了。

再看看其他人练的低架、铺地架,好多都是气沉不下去,脚跟漂浮。

柔韧性好的,铺地架很容易,而且比低架马步还省劲。这只不过是些哗众取宠的小把戏而已,算不得功夫。

其实打太极,就跟唱歌一样,有的人能练低架子,有的人能飙高音。有的人飙高音,龇牙咧嘴,面目狰狞,看着压抑。有的人飙高音却轻松自然,如天籁之音。

一说到飙高音,就想到了李娜,永远的经典。无人能超越。

不是说你能飙高音,你就是歌唱家,你的歌就好听。有的人高音飙上去却如鬼哭狼嚎。也不是不能飙高音的唱的就不行,多少动听的歌都是轻松舒缓。

歌唱的好不好听,不在于你会多少花活儿,在于你走没走心,用心去演绎一首歌,怎能不动听?

那些胡乱玩花活的,除了聒噪就是聒噪。

太极也一样,不管你是高架还是低架,以意为主就是拳,以形为主就是操。

但是,低架确实显功力,这不是每个人都能练的,也不是衡量太极拳功夫高低的标准,它只体现你较高的柔韧性和较强的体能,仅此而已。

太极拳还是以松为主,打拳,量力而行,不必强撑。

我练拳附近有一对老头老太练太极,老太练完拳就要唱歌,每天都是那几首情歌,开着大音响。有一首歌她拔不上去,每到‬此处‬,她‬就‬强行拔,可‬要了命了,‬就跟谁掐着她的脖子一样,那噪音,让人极度压抑烦躁不舒服。

她太极瞎比划,唱的胡乱喊。

今天就聊到这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