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2-05 09:45
去信阳之前,只听说过这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是河南的"江南"。其实去之前,对这个城市真没啥了解,就知道是个产茶叶的地方。这一去不要紧,直接给我整不会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让我这个东北人有太多想不明白的事。
写下这些疑惑,也是想跟大家交流交流,要是说的不对,还请信阳的朋友们多多包涵。
刚下高铁,就被周围的山给惊着了。放眼望去,到处都是山,不是特别高,但是连绵不断。跟我们东北的长白山完全不一样,咱们那儿的山都是独来独往的主,一座山就霸气地杵在那。
但信阳这边的山,就跟串亲戚似的,一个挨着一个。而且山势也不陡峭,绿油油的,长满了茶树。当地人说这叫"丘陵",可在我看来就是不折不扣的山啊!
最让我不解的是,这些山上都种满了东西。我们东北的山都是原始森林,根本不能种庄稼。可信阳这边,山坡上种茶叶、油茶、板栗,山顶上还有人家住着,这是啥概念?就跟在墙上种菜似的!
去茶山上转了一圈,可把我这个东北妹子给整不会了。一亩地的茶园,一年也就采个几十斤干茶。但是!同样的茶叶,有的卖几百块一斤,有的居然要卖到上万!
茶农给我讲,说好茶要看采摘时节、制作工艺,甚至连采茶时的天气都有讲究。这让我想起咱家地里种的大豆,再金贵也就是"东北一等黄",也没见有人说今天下雨的豆比昨天晴天的豆值钱啊!
最绝的是,有些茶农说他们自己都不舍得喝自己种的好茶,平时都喝些便宜货。这就更让我想不通了,种出来的东西自己都舍不得吃,这不是跟咱东北老农民的性格完全相反吗?
在信阳待了几天,发现这边的方言特别有意思。山上的人跟山下的人说话都不太一样,山上的人说话"仰"着说,山下的人说话"捋"着说。
更神奇的是,相邻的几个村子,说话都能听出明显的区别。这让我想起东北话,从黑龙江一直到辽宁,虽然也有区别,但基本都能听懂。可信阳这边,隔着一座山说话都不一样,这是咋回事?
当地人说这是地形造成的,以前山高路远,村子之间来往不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己的话。这个解释虽然有道理,但我还是觉得神奇,就这么点距离,方言咋就能变化这么大呢?
去信阳之前,我以为河南饭店肯定是辣椒配大蒜,蒜辣配辣蒜。结果一到那儿,傻眼了!饭菜清淡得很,而且特别讲究原汁原味。
最让我惊讶的是他们的汤,一锅汤要熬好几个小时,鱼头汤、老鸭汤,喝起来鲜得掉眉毛。我问他们为啥不放辣,他们说这是"本味",放辣椒就把食材本身的味道给盖住了。
这观念跟我们东北人完全不一样啊!我们做菜就讲究调料给够,该放盐放盐,该放酱油放酱油,恨不得把每种调料都来一遍。可信阳这边,光靠食材本身就能做出这么好的味道,这手艺也太了不起了。
满街都是茶馆,而且从早到晚都坐满了人。大爷大妈带个暖瓶,能在茶馆里坐一整天。年轻人也爱泡茶馆,边喝茶边聊天,看起来特别会享受。
我就纳闷了,这大白天的不用上班吗?问了才知道,人家早上忙完了就来喝茶,下午接着去忙。喝茶就跟我们东北人串门子唠嗑一样,是生活的一部分。
但是!他们喝茶可讲究了,水温、泡的时间、茶具的选择,都有讲究。我头一次去茶馆,要了壶茶,服务员问我要不要"养茶"。我一听这词就懵了,这茶还得养呐?跟养宠物似的!
信阳的大米是真好吃,煮出来的饭粒粒分明,又香又糯。问了才知道,这是信阳毛尖大米,跟茶叶是一个产区的。山泉水加上山区的气候,种出来的大米就是不一样。
还有他们的面条,一碗热干面酱香扑鼻,面条筋道得很。我就琢磨,都是面粉和面,咋就能做出这么大的区别呢?后来才知道,他们用的是特制的碱面,而且和面的水温、揉面的手法都有讲究。
这让我想起咱东北的大米、玉米面,也是好,但人家信阳这边是真会做,能把最普通的米面做出高档菜的味道来。
信阳周边都是山,可是他们特别爱吃鱼。而且不是养殖的鱼,是野生的河鱼。淮河、浉河的鱼特别有名,做出来的菜又香又鲜。
最神奇的是他们吃鱼的方式,一条鱼能做出好几种吃法:有红烧的、煲汤的、做成鱼丸的。而且他们吃鱼特别细心,连鱼的季节都讲究,说是不同季节的鱼口感不一样。
这跟我们东北人的粗犷吃法完全不同啊!我们那边要是有鱼,不是红烧就是炖汤,再不就是烤了。可人家信阳这边,光是一条鱼就能玩出这么多花样来。
信阳人跟我说他们那边四季分明,可是按我的标准来看,咋就看不出来啊!他们说冬天最冷也就零下几度,我听了直想笑,这在哈尔滨连入冬的标准都算不上。
更神奇的是他们的夏天,说是特别热。可我去的时候正好是夏天,觉得还行啊,就是有点闷。后来才知道,信阳是"三伏天"最热的时候,闷热程度能让人喘不上气。
这让我想起咱东北的四季:春天还在滑冰,夏天就开始穿短袖,秋天还没开始,冬天就来了。可信阳这边的四季,在我看来就是长长的春秋两季,外加个不算冷的冬天和闷热的夏天,这四季也太不明显了!
在信阳这几天,发现当地人说话特别客气,而且特别爱用敬语。不管是街边小店还是饭店茶馆,服务员说话都客客气气的,让我这个东北爷们有点不适应。
我们东北人说话就比较直接,想到啥说啥。可信阳人说话总是绕个弯子,比如想问路,要先说"不好意思",然后还要解释一下为啥要问路,最后才说出目的地。这说话方式,让我觉得特别有意思。
最后,我得说说,这趟信阳之行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虽然有这么多想不通的地方,但这恰恰说明咱们中国地方特色有多丰富。要不是亲自去看看,真不知道一个地级市还能有这么多讲究。
写这些疑问不是挑毛病,就是觉得特别新鲜,想跟大伙儿分享分享。要是说得不对的地方,信阳的老铁们别见怪,欢迎指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