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0-29 21:32
新时代的重庆南川城区
提到重庆南川,可能很多人只觉得,不过是有座金佛山,但是你可能并不晓得,这里曾经为国家的三线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加油]上世纪六十年代,上级针对当时的国际环境做出了“调整一线,建设三线,加强国防,进行备战”的重大决策,地处西南的重庆为三线建设最大的中心城市,而南川又借着具有建设战略大后方所必须的地理环境和基本条件,在其中占有重要席位。[赞]一大批操着北方口音的年轻人拖家带口向西南转移。[鼓掌]于是,一场在内陆地区进行了长达15年之久的三线建设开始了。
经过1965年和1966年两年的选址、定厂工作,最终,位于南川县文凤乡石峨大队的国营庆岩机械厂、丁家嘴乡天星大队的国营天星仪表厂(原东方红机械厂)、岭坝乡甘罗大队的国营红山铸造厂、半河乡大河大队的国营红泉仪表厂、水江镇联合大队魏家湾的国营宁江机械厂都在南川安家落户。于是,当时南川街头突然出现一批说着普通话的北方群众。[大笑]
为了积极支援三线建设,当时的南川县要求当地农民做到“不打扰施工现场,不拿工厂的东西,不抬高物价,要保护工厂,要搞好工农团结,要支援国家建设。”、“厂矿建设既是党委的任务,也是南川县的任务,工厂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们一定大力支持协助解决。”[绿帽子]
当时的南川县领导为了支援三线建设的领导工作,抽调商业、粮食、供销、外贸等8个部门的干部成立支援重点建设办公室,协助解决三线建设占地、搬迁、后勤等工作。担负工厂3万多名职工家属的生活物资供应工作。[鼓掌]先后组织南平、水江、文凤等地建筑队和农村劳动力2800多人支援工厂建设。大量向工地供应水泥、石灰。居民家家户户,不分男女老少一齐动手砸碎石1万立方米。县半工半读中学师生步行30多公里,驻现场两个多月,和附近的生产队社员近千人,开山取石,供应现场施工。[灵光一闪]
由于当时物资紧张,即使凭票有时也难以按时供应,广大南川商贸战线职工千方百计组织采购货源,基本满足了在建部队和工厂职工家属的基本生产、生活需要。还抽调医务人员、中小学教师、汽车驾驶员、建筑技术员、厨师等人员,帮助工厂建立了职工医院、子弟学校、车队、职工食堂等生活设施。
为解决工厂家属子女入学、就业问题,除小学、初中生在工厂子弟校和附近小学入学外凡考高中的均安排到南川中学、南川一中、南川二中入学,家属子女的就业主要是采取内部招收。新兴的三线企业职工从五湖四海汇集到南川。他们正值人生的黄金时代,毅然从四面八方来到崇山峻岭之中,艰苦创业,“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写下了一曲曲三线建设之歌,成为推动三线企业和南川经济发展的一种精神资源。
三线企业建厂之初,南川县电力严重不足,不但不能保证建厂需要,就连本县工农业生产用电也特别困难。县里积极配合工厂从万盛架设40公里长的高压输电线路进入南川,并在北固杨氏岩修建110千伏中心变电站,既解决了工厂用电问题,也解决了南川县工农业生产生活用电。
为减少工厂占地给南川农业造成的损失,工厂出资为南川新建了磷肥厂、水泥厂等,不但拓宽了南川工业发展的路子,也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他们利用各军工企业的机械设备具有当时国内先进水平的优势慷慨支援,派出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既解决了建厂中的难题,也为南川培养和造就了大批人才,带动了南川乡镇企业的发展。
三线企业来到南川后,县里积极组织人员支援工厂建设,为工厂提供物资供应等,增加了大量就业渠道。各工厂还根据需要,在涪陵、南川、达县、丰都等地招收一大批待业人员.复转军人和大中专生和技校生,既适应了生产建设发展的需要,又解决了当地农村青年和城镇居民的就业问题,增加了农民的家庭的收入。各厂从1980年开始组建集体企业生产民用产品,如庆岩厂生产灭火器、装配消防车,红泉厂生产电表,宁江厂生产汽车减震器、家庭沙发,天星仪表厂生产电风扇等,满足了老百姓对部分日常生活用品的需求。三线军工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为南川工农业奠定了丰厚的精神、物质、技术基础。
如今除了宁江厂搬迁到龙泉驿,其他厂均搬迁至巴南区大江厂,南川恢复了它原有的平静。这些年依然有不少曾经在南川的三线厂奋战过的叔叔阿姨依然会回到以前的老厂参观打卡,回忆青春。南川人民应该也没有忘记这些老朋友,他们用精湛的城市建设、金佛山的美景笑迎八方来客。当你在金佛山脚下,享受美景时,你也是否会想到曾经这里有一帮建设者,在山脚下默默的革命者和耕耘者,或许他们不再年轻,但是他们的三线精神,永远刻在南川人的心中,金佛山的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