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2-05 10:14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我是电影迷小雅
编辑|我是电影迷小雅
2024年已经到了最后一月,这一年里发生了一系列“离谱”的品牌信任危机事件。
这事儿,可不比那些内娱花边的头条逊色。
想当初,卫生巾那可是女性生理期的贴心小卫士,啤酒则是无数人下班后放松身心的“快乐水”。
谁能想到,这信任危机的“第一枪”,居然是从卫生巾、啤酒这些东西打响的。
本以为这只是个例,没想到这仅仅是个开始,麻辣烫又“闪亮登场”成为了“重灾区”。
最近,不少人形容吃上一碗麻辣烫,就像开一个盲盒一样。
只不过这盲盒开出来的结果,大多不是惊喜,而是惊吓。
为什么会这样说?这就不得不提到部分不良企业的小算盘了。
他们一门心思追求“暴利”,怎么省钱怎么来。
就拿麻辣烫来说,为了降低成本,他们可真是“绞尽脑汁”。
暗访视频那可是把一些无良商家的“底裤”都给扒掉了。
对于他们来说,正常的食材采购、精心熬制的汤底,那都是需要成本的。
他们觉得这样太慢、太不划算。
于是,就走上了这条“捷径”——使用劣质原料。
部分门店竟然还收集起上桌客人的“残羹剩饭”,稍微过滤之后就是下一位客人的汤底。
这还只是个开始,麻辣烫的汤底和食材那问题多得数都数不过来。
它们在汤底里充满了各种不知名的化学调料,食材的真假也让人怀疑人生。
比如说,有些商家为了让汤底白如牛乳、闻起来醇香扑鼻。
竟然使用三花淡奶、增香剂,甚至用辣椒精代替真正的辣椒。
你以为你吃的是一碗正宗的、充满烟火气的麻辣烫。
实际上可能是一碗由各种化学试剂“拼凑”而成的“黑暗料理”。
更可怕的是,经常食用这样的东西,患癌风险是成倍翻增。
现在自媒体这么迅速,一个小小的视频、一篇曝光的文章,就能让他们的恶行全部暴露。
就像之前的网红美食店,刚开始的时候那可是门庭若市,大家都冲着它的口碑和美味去的。
可是后来被曝出使用过期食材、不卫生的操作环境等问题,瞬间就从“网红”变成了“网黑”。
还记得,当卫生巾事件刚被曝光时,朋友圈里简直炸锅了。
女性朋友们纷纷愤怒发声,各种犀利的言辞在社交网络上层出不穷。
还有的直接找上品牌官方,要求给个说法,那架势仿佛要把品牌方生吞活剥了。
而啤酒出问题的时候,平时看似大大咧咧的男同胞们也坐不住了。
在面对自己心爱的啤酒被爆出质量问题时,也变得像被激怒的狮子。
酒吧里、夜宵摊上,大家都在议论纷纷,原本畅饮的欢乐氛围被一种愤怒和质疑所取代。
然而,随着声援无果之后,大家从最初的愤怒,慢慢转化为一种无奈。
现在,大家转而开始调侃起这种现状了。
网上出现了各种段子,比如“买东西就像开盲盒,全靠运气”“这消费市场,简直就是个大型雷区,一不小心就被炸得粉身碎骨”。
看着这些段子,这看似幽默的调侃背后,其实是消费者深深的无奈。
前几天,网上一位博主的视频,可真是让所有人大开眼界。
这位博主居然在网上劝大家少喝酒,还现场做起了实验制作啤酒。
他一番捣鼓之后加入小苏打,那“啤酒”就神奇地起了泡沫,看起来还真像那么回事。
据说,这实验啤酒的味道和外面货架上的一模一样。
这可把网友们给激动坏了,不少人在视频的评论区下面纷纷留言“求教程”。
这自制啤酒虽然看似有趣,可也从侧面反映出大家对市场上啤酒质量的不信任。
这所谓的“科技与狠活”,本是网络上调侃食品添加剂的热梗,如今却成了大家对整个消费市场质量担忧的代名词。
就在上月21日,浩特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安分局破获一起造假酒案,其涉及全国23个省份、涉案金额高达八千万元。
要知道,这可不是一般的小打小闹,已经算是假酒界的“超级大案”!
警方在侦查过程中发现,这些不法分子的造假手段那叫一个“花样百出”。
他们通过回收那些高档白酒的真酒瓶,再加上仿制的全新包装。
以低价的散装白酒为填充原料,把这些廉价的散装酒包装成了售价高达2000元的高档白酒。
这利润,简直比抢银行还来得快!
而且,这假酒的制作环境,那可真是让人不忍直视。
没有专业的灌装设备也就罢了,连最基本的严格质检都没有,甚至卫生条件都完全不能保证。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们还在假酒中添加不明添加剂,据说可能含有甲醇等化学物质。
甲醇可是剧毒物质,一旦饮用过量,那轻者失明,重者那可是会危及生命的!
而除了生产过程,这假酒的销售链条也十分的完整。
从生产到销售全面造假,一环扣一环,简直就是一个“造假帝国”。
这一系列的食品等安全问题,那可真是让网友们操碎了心。
每次食品安全事件的曝光,都在广大消费者的心中炸出了深深的恐惧与不信任的大坑。
大家在超市选购食品时,看着琳琅满目的商品,却常常陷入迷茫与纠结,不知道哪个才是真正能放心放进嘴里的。
拿起一件商品,脑海里就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各种不良生产画面,什么劣质原料、违规加工等等。
以前买东西看品牌、看价格,现在倒好,看什么都觉得不靠谱。
那些所谓的大品牌,也时不时地被曝出质量问题,让消费者们直呼“这还能信谁啊”。
无奈之下,只能自嘲地说一句“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可这背后,却是对食品安全深深的无力感。
就在大家的吐槽声和担忧声中,卫生巾新国标起草的消息传来。
这新国标的起草,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动静?
这背后,其实是社会舆论压力在“推波助澜”。
如今的消费者可不再是任人宰割的“小绵羊”,大家通过网络这个强大的武器。
能够迅速地将产品的问题曝光,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力量。
就像卫生巾安全问题被热议后,各大社交平台上相关话题的热度居高不下,各种科普文章、消费者亲身经历的分享铺天盖地。
这舆论压力,促使他们不得不重视起来。
对于企业来说,这新国标就是一个新的“游戏规则”。
那些有良心、有远见的企业,纷纷开始积极响应。
加大研发投入,改进生产工艺,力求让自己的产品符合新国标的要求。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一旦被贴上“不符合新国标”的标签。
那基本就等于被消费者打入了“冷宫”,离被市场淘汰也就不远了。
这就像是一场行业的“洗牌”,强者愈强,弱者面临淘汰。
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洗牌”是必要的,它能让整个行业更加规范,更具竞争力。
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够再次放心地走进商场,轻松地点击网购,不再为商品的质量而忧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