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具包用品网

揭秘轻户外为何成为年轻人挚爱的新时尚?超过5亿人参与!

发表时间: 2024-12-04 21:50

揭秘轻户外为何成为年轻人挚爱的新时尚?超过5亿人参与!


以往提到户外运动,很多人会联想到贝爷的荒野求生,或是登顶雪山、穿越荒漠、越野斯巴达等各种“硬核”挑战。但如今,市中心的公园、郊区的小村庄、周边的小山野,都能成为“轻户外一族”的选择。一份轻量化户外白皮书显示,当前中国轻量化户外人群已达5亿,其中90后是绝对的主力军,占比达49.1%,更为年轻的00后占比则已经达到16%。“轻户外”究竟有何魔力,能“拿捏”住这些年轻人?

比起远行,安排好每一个周末更重要

和人们印象中刺激又硬核的户外运动不同,如今去户外“撒欢儿”的年轻人所热衷的“轻户外”,是指轻量化户外运动,特点是装备“轻”、“零”门槛、重在自我体验。

无需专业训练、不用专业技能,强度低、难度小,不用风餐露宿,主打休闲放松。这就是“轻户外”的美妙。可以是露营、登山远足,也可以是一场说走就走的短途游。“门槛”不高,花费也不高,却能促进身体释放“快乐荷尔蒙”内啡肽

双休日安排一次“轻户外”,成为当代年轻人的一种风潮马蜂窝研究报告指出,超过80%的年轻人认为,比起远行的不可控,安排好每一个周末更重要。年轻人最爱的,从远行变成了“周边”游,这个“周边”,也是越来越五花八门。不少年轻人爱去的“周边”,甚至是那些从未听说过的小山村。

“路上时长不过两三个小时,不用做很多准备就能去的地方。”95后家装设计师尤鸣涧就是一位周边游爱好者。只要是空闲的周末,他都会背着包一个人去寻访上海周边的小众岛屿。“从枸杞岛开始的,当时比较火,名字也挺有意思,就去看了看,之后就有了集章这些小岛的想法,发现原来长三角有那么多岛屿。最近去了温州南麂岛,天蓝的时候完全不比马尔代夫差。”他说,也没什么目的,就是感受下开阔的海天景色,喝杯啤酒,到自然中吸收点新鲜空气。

90后的Shawn的周末则都是“上山”,“差不多每月一山吧。”他说:“也不用多专业,就是和朋友约着找个10公里、20公里的徒步线路,花个一天时间走一走,快慢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一起走路的感觉。”Shawn曾经跑过步,也参加过几次半马,但后来发现自己更适合徒步这样的“轻户外”。“跑步是一个人的事,徒步却更像一群人的聚会,认识的家人朋友可以一起,也可以是不认识的爱好者一起,大家共同去走一段路,会更有意思。”他说,这种徒步没有太多目标,也没有什么门槛,走不动了就停下歇歇,随时可以放弃,“上学上班已经有那么多任务要完成,这种时候就不想给自己任何负担。”

像他们一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爱上这样的“轻户外”。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徒步”相关搜索量同比增幅近100%,笔记攻略数增幅超190%;“徒步一日游”“爬山徒步”等关键词增幅均超过400%。

没想要征服山野,走出家门就算赢

甚至还有一些年轻人的“轻户外”,就是到附近的公园里去走一走,露个营,遛个狗,啥都不想,发发呆,去点“班味”。在某社交平台上阅读量超过390亿的“周末去哪儿”话题中,不少人叫出这样的口号:“走出家门就算赢。”

一位徒步爱好者告诉记者,户外风开始流行的时候,很大一个作用是为人群提供了身份标签,也因此诞生了各种“鄙视链”。玩野外的看不起在公园支个帐篷的,重装徒步的看不起只在郊区山里“爬台阶”的。但随着户外逐渐从小众爱好变成了大众项目,大家终于意识到并接受了一件事:并不是每个人都抱着在自然中“吃苦历练”的心态,但所有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在大自然中获得精神补给。重要的是愿意走出家门,以自己喜欢的方式。

有一个户外人熟悉的词“Wildeat”,意思是在野外吃饭的自由。在以往常常出现的场景是在雪山上煮泡面,举着几千块的钛杯喝咖啡。如今却被很多年轻人“消解”了它的涵义,不少年轻人晒出自己的wildeat经历——工作日的中午,在单位边上的绿地上铺块野餐垫,和同事们分享不同的午餐;周末等不到位,带着打包的奶茶、外卖,和朋友在公园的湖边享受“大自然的餐桌”;爬上一座小山,举着两瓶冒着沫的啤酒美美干个杯……场景不再是那些普通人难以到达的荒野,但表达的都是同一种喜悦和快乐。

“轻户外”的门槛甚至被降低到了“出家门就算”,“轻装备”“轻地点”“轻目标”都成为年轻人的口号。曾经的户外运动如今看起来都平易近人了许多,“去公园20分钟”成为平替。“要的就是这份松弛。”打工人小陆告诉记者,每天有这样一段放空躺平的时光,对他而言就是一次见缝插针的“户外体验”。“我也没有征服山野的野心,就想感受下自然的疗愈,最重要的是这一切都不要钱。”

曾经的跑圈、骑行圈,想要进入似乎都得奔着专业去,入坑先买大几万的碳纤维公路车,几千的运动手表,研究哪种跑鞋更适合脚弓,朋友圈里晒配速是标配。如今不少年轻人的“早C晚C”,就是骑上共享单车上下班,“不用花钱买装备,一样能体会到如风的感受。”一位博主还曾在某天夜里来了兴致,凌晨4点骑车去看朝霞。在湖边骑了几圈之后,又匆匆忙忙地赶早八去上班。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想明白了,去“远方”的快乐与浪漫,与装备无关,与每个人想要的体验有关。

不把“户外”当标签,杜绝另一种精神内耗

“轻户外”是如何拿捏到年轻人的呢?

户外运动专家、起攀徒步教练荣一铭告诉记者,在一项面向户外运动爱好者的调查中,近九成受访者表示每月都会进行户外运动,其中每周运动3至6小时的人数最多,户外运动已成为许多人的生活“标配”。“对于久居城市、工作繁忙、缺少社交的当代年轻人而言,他们越来越注重‘走出去’的健康生活方式,但以往的户外运动由于专业化、强度高,缺乏这种亲和力,容易劝退他们。”

一份由某品牌联合艾瑞咨询发布的《轻量化户外行业白皮书》指出,以“家”为起始,按距离向外延伸的远近,轻量化户外被划分为:一公里生活圈、城市户外、城郊户外与山野户外。与传统硬核户外相比,轻量化户外以其心态更亲近自然、装备轻便、运动场景多样化等方面优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其实户外运动不是一种标签,可以有专业选手、深度爱好者,也可以是普通人的一次尝试。我们不少来参加徒步的年轻人,第一次都觉得自己不行,但走走其实就觉得自己行了,原来也没这么难,这么高大上,不仅锻炼的是身体,也是对心理的一次鼓励。”荣一铭说,户外运动本身就是人类了解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一种方式,“征服”这样的词不该是针对大自然,而应该是对自己。人类与大自然之间,永远应该是享受与理解,而“轻户外”被更多年轻人喜爱,是因为更符合大部分当代年轻人对生活的期盼。

“年轻人不再单纯为了赶潮流,把自己硬塞进某个标签里,而是更关注自我真正的需求,同时也尊重并认同他人的需求,我觉得这是值得鼓励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卫兰表示,无论是专业的跑步、骑行,还是“轻户外”的徒步、短途游,甚至是逛家门口的公园,目标都是一个指向:更为健康的生活方式。只是有的是想实现自我超越,有的则是为了放松身心,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式,这才能让走出家门的选择成为一种治愈“良药”,而非另一种精神内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