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具包用品网

从哈尔滨到济宁:旅行中的五大困惑探索

发表时间: 2024-12-04 21:42

从哈尔滨到济宁:旅行中的五大困惑探索

趁着十一假期,我专门去了趟山东济宁。说实话,这趟旅程真是让我既惊喜又郁闷。惊喜的是济宁的文化底蕴和美食真不是盖的,郁闷的是有些事情实在想不通,憋在心里难受,今天就和大家聊聊。

疑问1:明明是孔孟之乡,为啥感觉不如曲阜

去之前,我特意做了功课。知道济宁不仅是孔子的故乡,还是孟子的出生地。心想这文化之都肯定气派非凡,说不定一出火车站就能感受到浓浓的儒家文化气息呢。

可真到了才发现,似乎跟想象中不太一样。火车站倒是挺新的,可周边环境跟其他三线城市也没啥区别。市区里是有不少打着"圣人故里"招牌的饭店和商铺,还看到几个仿古建筑,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直到去了曲阜,我才明白什么叫震撼!刚到曲阜火车站,站前广场上就竖着孔子的巨型雕像。街道两边仿古建筑鳞次栉比,游客络绎不绝。孔庙孔府孔林"三孔"景区更是让我叹为观止。站在孔庙的大成殿前,那种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让我这个东北大老爷们都不由得肃然起敬。

搞得我都有点懵,这曲阜不是济宁下面的县级市吗?怎么反倒比府城还出彩?问了当地朋友,他笑着给我解释:济宁原来叫兖州,建城比曲阜晚多了。曲阜是孔子出生地,二千多年来一直是文化重镇,很多古建筑都保存完好。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哈尔滨。虽然是黑龙江省会,可要说历史,还真比不上同省的宁古塔(今宁安市)。不过现在谁还提宁古塔啊,都知道哈尔滨。我们虽然没有悠久历史,但中东铁路文化、欧式建筑群、冰雪文化都打造得有声有色。所以我就更纳闷了,济宁作为地级市,这些年也没把曲阜的文化优势转化成自己的城市名片,这不是有点可惜吗?



疑问2:济宁人怎么这么能吃辣?

来之前,我对山东菜的印象就是大葱蘸酱、海鲜配啤酒。毕竟咱们在电视上看到的山东大汉,不都是大块吃肉、大口喝酒吗?可到了济宁,我直接被辣懵了!

记得第一天中午,我在运河边上一家小店随便点了份炒河捞面。老板娘热情地问:"要放辣椒酱不?"我说来点吧。结果那辣椒酱辣得我直冒汗,喝了好几杯水才缓过劲来。

晚上找了家评分不错的饭店,想着换个地方应该好点。点了个地锅鸡,服务员特意问我要不要辣。我寻思着,咱东北人也不怕辣,就说来个中辣。结果那个辣劲儿,差点没把我呛死!辣椒和花椒的味道直冲脑门,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来到了四川。最尴尬的是,旁边济宁本地人吃得贼香,还说这才叫正宗的味,这辣度刚刚好。

满街的辣子鸡麻辣烫辣子豆腐,连早餐摊位卖的煎饼果子都得放辣椒酱。问了才知道,济宁靠近河南安徽,饮食习惯受南方影响挺大。而且当地人说,济宁常年潮湿,吃辣暖身。这话我倒是理解,可是我们哈尔滨零下30度都不用吃这么辣啊!在我们那儿,最多就是饺子蘸点蒜泥辣酱,哪能像这样顿顿离不开辣啊。



疑问3:运河文化这么厉害,为啥感觉不够红火?

大运河我们上学时就学过,这可是世界文化遗产。济宁号称运河之都,确实名副其实。一到那儿就能看到运河风光带,河边绿化带修得挺漂亮。

我特意在运河边上住了两晚,早上起来沿着河边散步,看船只来来往往,别有一番韵味。可惜啊,除了几个景点,好像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跟运河关系也不太大了。河边摆摊的小贩倒是不少,可那种古运河文化的气息并不浓厚。

我去的时候正赶上运河文化节,沿河有些表演和展览,还有水上游船项目。可感觉人气不是很旺,大多是些大爷大妈在那儿晒太阳、打太极。倒是微山湖红荷旅游区挺热闹,可那是另一码事了。

说起运河,我就想到我们家乡的松花江。现在松花江边建得多漂亮啊,防洪纪念塔斯大林公园一带,那叫一个热闹。夏天江边音乐喷泉、啤酒节,冬天冰雪大世界、江上冰场,一年四季都不愁没人气。我寻思着济宁的运河也该这么热闹才对啊!



疑问4:济宁话咋这么难懂?

来之前,我对山东话的印象就停留在赵本山演的小品里:"俺们这儿""别搁这儿"之类的。觉得山东话挺好懂,就是普通话带着点儿大碴子味。可到了济宁,我才知道什么叫方言的博大精深。

最难忘的是去菜市场买菜那次。我看中一堆韭黄,问大妈多少钱一斤。大妈操着浓重的济宁话说了句啥,我愣是没听明白。旁边卖豆腐的大叔笑着给我翻译,说是"俩块儿"的意思。这让我想起在哈尔滨,外地人听不懂我们说"格老子"是"多少"的意思,"嘎达"是"那里"的意思,大概就是这感觉吧。

有趣的是,济宁话里很多词跟普通话差别特别大。比如他们管"馒头"叫"面窝子",管"玉米"叫"苞谷"。这倒让我想起来我们东北话里也有不少独特的词,比如管"自行车"叫"子儿车",管"水龙头"叫"嘴子"。

不过济宁话是真有特色,听说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朋友给我解释说,济宁方言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发音,还有些词是只有济宁才有的。这倒是挺神奇,一个地方的方言里还能藏着文化呢。



疑问5:为啥感觉济宁的年轻人都往外跑?

在济宁这几天,街上看到的多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反倒不多。周末去太白楼商圈转了转,虽说人不少,但跟哈尔滨中央大街那种热闹程度完全不是一个等级。

跟当地朋友聊天才知道,不少年轻人都去济南青岛,甚至北上广深发展去了。朋友说他们高中同学群里,留在济宁的还不到三分之一。

说起这个我还真有感触。济宁虽然是三线城市,但好歹是孔孟之乡,运河之都,而且这几年新区发展得也不错。火车站附近的万达广场我去了两趟,装修得挺气派。按理说应该很适合年轻人打拼才对啊。

可人家告诉我,济宁的产业结构以传统产业为主,高新技术企业不多,年轻人找不到合适的发展机会。大学生想找个互联网公司都难,最后只能选择去大城市。而且这里的公共服务设施也还有提升空间,比如我看到的医院、商场,跟省会城市还是有不小差距。

这让我想起了哈尔滨,前些年也是年轻人往外流失,不过最近几年好多了。政府大力发展新区,引进了不少科技企业,创业环境也改善了。加上冰雪经济带来的旅游热,慢慢地有不少年轻人选择回来了。



说实话,这次济宁之行确实让我大开眼界。孔孟之乡的文化底蕴、运河古城的韵味、地道的鲁西南美食,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别是曲阜三孔和运河风光,真的值得一看。但作为一个外地人,也确实看到了一些问题。当然了,我这些想法可能有点肤浅,毕竟是外地人,只是匆匆看了几天,有些地方理解得不一定准确。要是说错了啥,还请济宁的朋友们多担待!